全国生态日 山水为证!看国投集团电力企业“逐
2025-08-17
全国生态日是我国设立的生态纪念日,是为深化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而设立的纪念日。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投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积极布局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赛道,将绿色低碳转型视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体系、强化环保意识等举措,让各项业务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贡献国投力量。
按照国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谋划,雅砻江清洁能源基地成为国家首个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先行先试。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承担了为全国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大基地建设探新路的使命。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腊巴山风电、全球最大混合式抽水蓄能项目两河口抽蓄、全球海拔最高大型抽水蓄能项目道孚抽蓄等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清洁能源项目投产或开工。国家首个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基地清洁能源装机约2100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超1.1万亿千瓦时,可替代标准煤超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近9亿吨,相当于900多万公顷森林的固碳量。
雅砻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坚持流域开发与保护并重,将“两山”理念贯穿雅砻江清洁能源开发全过程,直接投入40多亿元实施生态环保措施,实现了清洁能源开发和生态环保和谐发展。
绿水为凭。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为保证水生生物尤其是雅砻江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打造形成1010公里的干支流栖息地;鱼类增殖放流工作行业领先,投资5亿元建设并自主运营4座鱼类增殖放流站,成熟掌握11种雅砻江特有鱼类人工繁育技术,连续15年累计放流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鱼苗超2630万尾,全面覆盖流域开发河段,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严格生态流量泄放,24小时在线监测。针对高坝水库水温分层问题,锦屏一级、两河口采用叠梁门取水技术,使库区上层暖水覆盖鱼类活动区域,缓解下泄低温水影响。
青山作证。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及时对料场、渣场、道路边坡等施工迹地进行植被恢复,营造库周防护林,保护性移栽3500余棵树木。陆生生态恢复效果显著,二滩水库建成后,原本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变得郁郁葱葱,二滩水库设立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和二滩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河口水库建成后,油画般的山水与雄伟的高坝大库相互呼应,成为甘孜州重点打造的天龙湖核心景区。同时公司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救助工作,设立野生动物保护站2个,开展救助20余次,成功放归毛冠鹿、中华鬣羚、大鵟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国投北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了“淡水零开采、废水零排放、发电高效率、煤场全封闭、固废处理资源化、废气处理燃气化”等多项生态环保成果,是全国首批、天津首家“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电力企业,是天津市环保信用A级企业、天津市无废工厂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无废细胞”,曾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天津市减排先进集体”、“天津市节水企业”、“滨海新区节能之星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4年,国投北疆4台百万机组已陆续完成深度调峰改造,具备了20%额定负荷深度调峰能力,更加灵活地应对电力需求的波动,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机组最低深调负荷由400MW下探到了200MW。四台机组灵活性改造完成后,公司总调峰能力增加800MW,可为新能源发电机组提供配套调峰能力,解决了天津市“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发展的调峰缺口问题,协同降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1000万吨。2024年参与深调峰860余次,约消纳新能源约4000万千瓦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6万吨。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国投北疆进一步提高站位格局,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打造生态电力、共建美丽家园”为主题,规划创建了国投北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从“减源”和“增汇”两方面着手就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系统性安排”。
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国投钦州发电”)用持续二十余年的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效益。
“十二五”期间,1.9亿元环保投入如同精准滴灌,让电除尘优化、锅炉燃烧控制升级等项目落地生根。2009至2014年,全厂供电标准煤耗累计下降9.5g/kWh,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浓度分别较改造前降低25%、81%、47%,首次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发电量增长的“反向而行”。
“十三五”的环保投入增至2.16亿元,一次风机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硬核”工程相继完工。2020年数据显示,供电标准煤耗较2014年再降9.52g/kWh,三大污染物浓度进一步降至13mg/Nm3、32mg/Nm3、1.6mg/Nm3,达到天然气机组排放水平。按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每年可少排二氧化硫1600吨——相当于10万棵成年杨树的年净化量。
“十四五”至今,2.13亿元的对外供热项目成为减污降碳新引擎。2024年一、二期机组开展供热改造,年供热蒸汽量达到663.6万吨。截至2024年底,供电标准煤耗较“十三五”末再降11.07g/kWh,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200万棵树。这些成果背后,是4台机组完成的“绿色蜕变”,更是国投钦州发电对“双碳”目标的生动应答。
每年春夏,钦州三娘湾海域,“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背鳍划破海面时,总会与国投钦州发电增殖放流的虾苗相遇。国投钦州发电已在三娘湾海域和乌雷村海域累计投放虾苗超7750万尾,为海域生态平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国投集团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国投集团华夏电力”)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与城市共生”的使命。2005年,当二期机组建设正如火如荼时,毅然投入7亿多元巨资,以“新带老”模式完成四台机组的脱硝、脱硫、除尘大规模环保改造,一举成为当时省内乃至国内环保设施最完备、排放效率最高的燃煤电厂。彼时,“两山”理念刚刚提出,国投集团华夏电力的先行之举,已悄然种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2016年,是国投集团华夏电力环保攻坚的“高光之年”。这一年投入近4亿元,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四台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比国家要求提前整整三年。改造后的排放指标不仅优于国家标准,更比肩甚至超越燃气机组标准,在行业内树立起“近零排放”的标杆。同年,全负荷脱硝技术的全面实现、烟囱白烟的成功消除,让这家燃煤电厂与厦门的蓝天白云实现了线”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火电企业指明了转型方向。国投集团华夏电力敏锐把握历史机遇,构建起“做优一个主业、用好两个抓手”的低碳发展路径。2021年12月,一期机组等容量替代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标志着公司的绿色升级进入新阶段。按照“零新增建设用地、零新增取水、零废水排放、零固废排放、近零烟尘排放”的“五零”标准,建设一台660MW等级超超临界机组,每年可节约标煤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万吨,让电厂成为城市的“绿色地标”。
在巩固发电主业的同时,国投集团华夏电力以大机组供热和污泥耦合发电为双抓手,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1400吨/小时的总供热能力、30公里的输送半径,可满足辐射区内20年用热需求,显著促进区域整体减排;污泥处理项目则持续为城市治理“减负”,形成“企业发展-城市进步-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此外,国投集团华夏电力还积极参股海上风电项目,在新能源领域布下关键棋子,朝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能源企业”目标稳步迈进。
广西浦北,素有“世界长寿之乡”美誉,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丰富。国投广西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国投广西新能源”)浦北龙门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9.4万千瓦,分三期建设,自2018年一期项目投产以来,累计发出绿电约3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2万吨,不仅助力优化地方能源结构,也推动将地方风力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动能。
浦北龙门风电场项目选址于山脊,严格遵循“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原则。建设过程中,重点实施表土剥离保护与回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地貌的扰动。施工中,严格落实水保环保“三同时”;施工后,及时对道路边坡、平台、开挖面等进行系统性生态修复。通过铺草皮、播撒草籽、种植马尾松、桃金娘等乔灌植物,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经过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持续的后期管护,如今,风电场所在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超97%,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8%,风机基座周边草木葱茏,黄牛山羊频现,昔日施工便道已蜕变为生态廊道,建设后的山体重新披上了绿装。
当地村民感叹:“风机变成了新风景,山路变成了观光道!”站在山顶远眺,彩绘风机群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浦北龙门风电场三期项目结合“世界长寿之乡”浦北的天然资源特点,将“官垌鱼”、荔枝、八角等图案元素融入塔筒外观设计,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融、自然协调,将风机成为展示、宣传当地特色文化的载体,助力当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面对“双碳”挑战,国投盘江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国投盘江”)将目光聚焦于低热值煤——煤泥、煤矸石。依托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公司联合科研院所潜心攻关,成功突破大比例掺烧技术瓶颈。从设计掺烧比例60%起步,一路攀升至80%以上,甚至实现100%全烧低热值燃料的壮举!这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如同一项“点石成金术”,累计消纳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煤超2500万吨,彻底解决周边煤矿矸石堆积如山、洗煤厂煤泥处置难的老大难问题,根治雨季煤泥横流、污染环境的顽疾,有效保护长江流域支流水质清澈,区域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在循环流化床大比例煤泥、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实践应用过程中,斩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项,形成行业标准1项,项目入选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2 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国家能源局2022年全国电力可靠性管理典型实践案例,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规划,累计发电超312亿千瓦时,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国投盘江将环保诚信刻入基因,持续向更严标准发起挑战。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 累计实施节能减排技改257项,通过热力系统优化、汽轮机改造、空预器治理、冷却塔提效、超低排放改造等硬核举措,#1、#2机组实现纯凝工况下低于30%额定负荷的深度调峰能力。#1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全面优于超低限值,在持续大比例掺烧低热值煤的挑战下,纯凝供电煤耗降至325.85克/千瓦时,并持续优化。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维管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废水“零排放”,噪声、无组织排放、地下水等指标全面受控。实施脱硝优化、除尘升级、物料堆场封闭、粉尘深度治理等,环保设备可靠性显著提升,多年蝉联贵州省A级环保诚信企业。
国投电力湖州祥晖电站扎根十年,用“渔光互补”的创新模式,为湖州这片土地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在四联村、河东村、漾东村的4200多亩鱼塘上,30余万块光伏板并非简单“占据”水面——它们既是能源站,也是生态调节器。光伏组件遮蔽部分光照,意外优化了塘中水温与溶氧环境,为鲈鱼、鲫鱼、黑鱼等经济鱼类营造更稳定的栖息空间,提升成活率;而鱼塘水体又为光伏设备降温,间接提升发电效率约5%—8%。这种“上产清洁电,下养生态鱼”的协同,让桑基鱼塘的千年智慧与现代能源技术达成共振,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绿色能源图景。
这一项目平均年发电量近1.2亿千瓦时,历史累计输出清洁电力10.37亿度。若以普通家庭年用电2000度计,可满足约4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每年相当于节约标煤约3.4万吨,自项目2016年投产以来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77万吨。“渔光互补”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积极回应,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协同推进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湖州厚植了绿色发展的底色。
上一篇:颖泰生物2025上半年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净利润仅 下一篇:国投资本(600061